close

丹尼爾.席格(Daniel J. Siegel)/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、正念認知研究中心主任

編按:第七感,是集中注意力,讓我們可以看見自己內在的心智運作。第七感所包含的專注技巧,讓我們得以看到內心的感受,加以接受它,然後因接受而放下,最後並能加以轉化我們內心的感受。

 辨識並承認一種感覺,而不會被感覺吞噬。大家都認為擁有長久而快樂關係的伴侶,長時間下來會看起來越來越相似。其實,如果你仔細凝視那些老照片,你就會發現這些伴侶並沒有真的長出相似的鼻子或下巴。但是由於他們如此頻繁而精確地反映彼此的表情,因此數百條肌肉延伸到皮膚的連結會重塑他們的臉孔,而映照出他們的一致性。我們可以從這種例子中一窺大腦科學界近年來一項有關我們如何「感覺被別人感覺」的迷人發現。以下的描述有些部分仍在臆測階段,但仍舊能幫助我們瞭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體驗第七感。

 映照內在心智的神經元

 一九九○年代中期時,一群義大利神經科學家在研究猴子的大腦皮質中的運動前區時,利用植入的電極來觀察個別的神經元。當猴子吃下一顆花生時,某個電極就會被啟動。這沒有什麼奇怪,完全如科學家預料。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事卻完全改變了我們對於心智的理解方向。

 當猴子只是「看著」一個研究人員吃下一顆花生,同樣的運動神經元也會被啟動。更驚人的是:研究人員發現,只有當研究員的動作具有目的性,這種情況才會發生。不知怎的,他們發現到這個神經迴路只會被有目的性的行動啟動。

 在那之後,在人類身上也找到了鏡像神經系統,並且認為這是同理心的根源。人類較精密的前額葉皮質會從感知基本的行為意圖出發,進一步描繪出他人的內心。我們的大腦會利用感官資訊,創造出他人的心理表徵,就像我們輸入感官知覺來創造物理世界的影像一樣。

 關鍵是,只有當一項行動是有意圖的、或有可預料的流程、或有目標意識,鏡像神經元才會有反應。如果我只是舉起一隻手,隨意揮舞,你的鏡像神經不會有反應。但是如果我做出一項你能從經驗中預測的舉動,那麼你的鏡像神經元就會在我真的做完動作之前,「理解」我打算做什麼。所以當我舉起手上的杯子時,你的神經突觸就可以預測我打算喝杯子裡的東西。而且還不只如此,你的額葉皮質中的運動前區的鏡像神經元還會讓你準備好要喝東西。我們看到一項舉動,便會準備好讓自己也模仿這項舉動。從最簡單的層面來看,別人喝水時我們也會覺得口渴,別人打呵欠時我們也會想打呵欠,就是這個道理。而從最複雜的層面來說,鏡像神經元還幫助我們瞭解文化的本質,讓我們彼此的心靈被共通的行為綁在一起。

 鏡像神經元會自動地描繪出內在地圖,不需要意識的參與。我們從一出生就被設定好會偵測到一定的流程,並會在大腦中描繪他人內在狀態的意圖。而且這種映照是「多重的」,不只是經由視覺也會經由任何感官途徑而產生,因此聲音、碰觸、氣味,都可能暗示我們他人的內在狀態或意圖。鏡像神經元會將別人的內在心智嵌入我們自己的啟動模式中,因此提供第七感地圖的基礎。

 接下來我們再往前一步。藉由這些感官輸入,我們不但能映照別人的行為意圖,還能映照他們的情緒狀態。換句話說,我們不但能藉此模仿別人的行為,實際上還能與他們的內在心理流動─共鳴。我們不但能意識到接下來的動作,還能意識到行為背後的情緒能量。

 從發展角度來看,如果我們在照顧者身上看到的行為模式是直率明確的,我們就能安心地描繪出行為流程,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,並將溫柔關愛的意圖嵌入我們的神經啟動模式中,在我們內心創造出一個焦點清晰的第七感鏡頭。相反的,如果我們的父母很令人困惑,很難「解讀」,我們自己的流程迴路就可能描繪出扭曲的地圖。所以從出生之時開始,第七感的基本迴路就可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,也可能建立在搖晃不安的狀態上。(本文摘自《第七感:自我蛻變的新科學》,時報 2010年10月出版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itoworld 的頭像
    zitoworld

    迷失在的南極大陸的台灣黑熊

   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