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卓.哈格登(Andrew Hargadon)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教授。他研究電燈泡的創新史時,意外發現原來愛迪生不只是位發明家,更是一位策略家。愛迪生所面臨的「機構」,是當時的既得利益者:煤氣燈產業。在17世紀的美國,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煤氣來做為照明的能源。用電來發光雖然更節能環保,但是這項新科技卻遠遠超越民眾的認知範圍。所以,在這種情境下要推廣電燈泡的普及,可謂是天不逢時、地不得利、人不謀和。
煤氣燈業者的投資高達15億美元,他們自然不容許電力照明產業坐大。所以,煤氣燈業者必須鎮壓愛迪生的公司,以免搶了他們既得利益。煤氣燈產業多年來和政府勾結,以鞏固其權勢。官商利益盤根錯節,煤氣燈產業取得壟斷。愛迪生要在這樣的環境下推出電力照明,如同是在老虎嘴上拔毛,是不可能的任務。例如,電力發展初期,由於絕緣不佳,常發生民眾被電死的悲劇。煤氣燈業者便動用媒體大肆抨擊電燈是「殺人的工具」。
但是,愛迪生卻想出錦囊妙計來避開機構的鎮壓。首先,他去找了當時煤氣燈產業股票的最大持有者威廉.范德畢(William Vanderbilt),讓他了解電力照明未來的前景,說服范德畢投資電力照明系統,以便在享有既得利益(煤氣燈產業)的同時,還能同時培育下一隻金雞母(電力照明系統),發揮趨避風險的作用。對愛迪生來說,這招「與狼共舞」之策,等於是幫助他拿到進入照明市場的門票。
1880年,愛迪生正待全面擴充、將電力照明推廣出去之時,又遇上了另一個機構的制約—技術人員的短缺。當時的美國職校體制並沒有教導學生如何配電、接線、安裝電燈等技術。所以愛迪生空有燈泡與電力,但缺乏技術員配合施工,推廣計畫一夕受阻。愛迪生心生一計,不找職校生、反而找了安裝警報器的工人來進行配電訓練。這些工人所受的訓練是將警鈴線埋至牆壁中,這樣的背景最適合來學習配電施工。待這群技師訓練完畢後,愛迪生再去找高職院校,提供培訓、獎學金與保證就業等利多誘因,使得更多學生投入電力照明的行列,為電力照明帶來了充沛的人力。愛迪生的「因勢利導」策略,又成功克服了機構的制約條件。
同年,當愛迪生準備開挖道路、埋管線以配送電力到使用者住宅,煤氣燈業者與政府勾結,透過議會立法限制,只讓煤氣燈業者擁有道路挖掘執照。縱然愛迪生有燈泡技術、有人力,但限於沒有挖掘執照,只好坐困愁城。不過,愛迪生又想出一招「偷天換日」之計。他直接成立一間煤氣公司,並學習自來水管線、電話管線、煤氣管線與弧形燈管線(煤氣燈照明管線)等埋管技術。當時的法令並沒有規定煤氣公司在管道內一定要裝設煤氣線路。愛迪生取得道路開挖的執照後,遵循程序開挖道路、埋管線,但是將煤氣管線換成電線,並隨著道路開挖的路徑,將電線普及紐約市區。
解決了技術人員、管線舖設的問題後,愛迪生還面臨另一個機構阻力:使用者。美國市民多年被媒體的負面報導所影響,對電力照明本就不具好感。煤氣照明系統已經使用多年,使用者都很熟悉煤氣燈的收費方式與管線配置邏輯。愛迪生若要全面更換住宅內的煤氣燈管線與收費表,將會遭到市民的反對。
於是,愛迪生將計就計,沿用原有煤氣燈的配線方式與開關設計,讓使用者不覺得裝設電燈需要重大的改變。愛迪生更裝設了一個仿製煤氣燈計費表的電表,祭出使用者可免費享有六個月的電力服務方案。其實這個電表根本沒有在運轉,只是虛有其表,因為當時愛迪生還沒找出電費要如何計價。但是這一招「瞞天過海」之計,讓習慣煤氣燈的客戶不知不覺中採納了電力照明。愛迪生後來也順利研發出電費的計價方式。
愛迪生的努力開始見效,電力照明也逐漸普及。然而,煤氣燈業者也不甘示弱,聯合政府力量反擊愛迪生。一方面,紐約市政府拒絕發給愛迪生電力公司營業執照;另一方面,透過議會立法,市政府要愛迪生支付每英哩1,000美元的鋪線費,還要另抽百分之三的營收所得。面對政府與壟斷業者的種種壓力,愛迪生找來了另一名有力的投資者—Dexel, Morgan & Company幫忙,向紐約市政府遊說、施壓。最後,營業執照終於發了下來,不合理的鋪線費用降到每英哩52.8美元。這招「暗渡陳倉」的策略,讓愛迪生的電力照明業務得以全力推展,我們現在也才能享受電燈所帶來的便利。
哈格登所研究的電力照明演進史,似乎就是愛迪生的策略回應全集。愛迪生不只是一位技術創新者,更是一位策略大師。愛迪生深諳面對機構時只能智取、不可強奪的原則,根據當時局勢以與狼共舞、因勢利導、偷天換日、瞞天過海與暗渡陳倉等計謀,用以柔克剛的原理巧妙的迴避機構的制約。
哈格登將愛迪生的智慧稱作是「柔韌設計」(Robust Design)。哈格登指出,當創新者遇上了「機構」如此強大的對手,就算產品設計的再好、再精良,也都將徒勞無功,因為機構可以輕易的鎮壓創新者。所以,當創新者遇上機構時千萬不能硬來,必須以柔韌來因應。在此,Robust有另外一層涵意:愈是堅若磐石的創新,愈要有柔韌的策略設計。也就是,創新者要先「設計」機構,再因地制宜的設計產品。一項產品會擁有什麼功能,長得什麼樣貌、搭配什麼服務,背後可能都有一套不為人知的柔韌策略等待我們去發掘。
蕭瑞麟/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副教授
(本文節錄自《讓脈絡思考創新》,天下文化 ,2011年9月15日出版)
- Sep 16 Fri 2011 22:28
創新設計研究:愛迪生的燈泡連環計_小眼睛貓頭鷹 EMBA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