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維微克.拉納戴夫(Vivek Ranadive)、凱文.曼尼(Kevin Maney)/即時運算專家、科技專欄作家

編按:本書摘案提出具有前瞻思考力的企業,輔以新科技,預測連客戶自己都沒想到的需求,以些微領先別人的態勢預測未來─兩位作者將這項能力稱之為「兩秒優勢力」,它將會扭轉企業運作的模式,為公司在市場上奠定巨大的競爭優勢。

 幾乎每個大城市,通勤族早上離開家門前,都可以查看網路地圖或瞥一眼即時交通影像,對當時的交通路況有個底。你一邊開車,就能用內建GPS功能的智慧手機顯示塞車情形。然而,這些功能都無法真正解決交通打結問題。例如,它不能協助駕駛得知,如果車子開到二十英哩外,那邊是否會塞車,或是走替代道路會比較省時還是耗時。路況系統頂多只能瞭解目前的車流量,或根據過去資料猜測在特定日子、特定時間的交通狀況可能如何。這套系統很難搶先一步,對未來情勢做出高度準確、真正有用的預測,據以回應即時事件。

 布萊恩‧米斯泰勒(Bryan Mistele)在微軟任職(Microsoft)時,第一次發現交通科技也能具備預測能力。米斯泰勒完成密西根大學(University of Michigan)的電腦工程學位後,於一九九四年加入微軟,後來又取得哈佛大學企管碩士,跳槽到福特汽車(Ford)。米斯泰勒創立MSN個人理財網,之後開發了一個被微軟賣給房利美(Fannie Mae)的不動產網站。爾後,他投入發展後來進化為Ford SYNC車用多媒體的車內運算系統。「就是那個時候,我開始關注車輛動態資料傳輸的發展,」米斯泰勒告訴我們。

 「微軟研究中心」(Microsoft Research)─掌握年度預算六十億美元的微軟研發實驗室─砸下一千萬美元開發的路況預測技術,微軟根本毫無頭緒該如何應用。因此,米斯泰勒獲得微軟和幾家創投的支持,負責授權微軟的交通路況技術,並於二○○四年正式成立INRIX公司。INRIX的技術是利用歷史資料,建立某個城市的交通流量模型。米斯泰勒團隊也把影響交通的因素放入資料庫,包括學校行事曆、營建計劃、預定的活動─例如職業體壇賽事或節慶、和天候資料。這一切資料應有助於系統瞭解,上學日碰到下午有棒球比賽和大雷雨警告,某些路段的壅塞程度很可能會變成夢靨一場。

 但是,那僅是一般性的推論,並非領先兩秒的精確預測。INRIX需要的是即時感應能力。汽車或貨車內建的GPS裝置,可匿名將車輛位置及移動速度的資訊串流傳回INRIX資訊中心。INRIX透過簽署合約的方式,取得一百五十萬量卡車、貨車和其他配備GPS車隊傳進的資料。此外,INRIX也提供iPhone及Android手機的行動app。任何下載app的使用者,都可以取得INRIX交通資料─採匿名方式,以確保沒有車主會被追蹤。

 透過全天候監測路況及某區域路段交通流量模型的運算,INRIX可以找到任何一位駕駛在行車當時的所在位置,查看行經目標的路況,然後告訴他多久可以開到那裡。比方說,假如前方有事故發生,INRIX會發現車流速度減緩,將訊息通知駕駛,並協助他找到更快的路線─這一切全在車輛行進中完成。

 到了二○一○年,全美前十大GPS導航裝置商的其中九家,以及採用公路電子看板的多數城市,已經採用私人控股的INRIX所提供的這種預測路況資訊。然而,INRIX系統並非萬能,預測科技的發展還不夠成熟。我們需要將類似格雷茨基的大腦處理能力,嵌入我們車內或口袋內的GPS裝置─某種能持續監測事件、透過靠過去記憶模式建置的預測模型運算資訊、以及不斷尋找下一步最佳行動的科技。我們需要一套系統,能在交通打結前的十五分鐘,提早通知我們改道而行。不過,即便我們離這個目標尚遠,整個科技進展正在朝此方面前進。INRIX並非市場上唯一參與者。包含新加坡和斯德哥爾摩等城市已導入交通流量監測系統,在尖峰時間駛入市區街道就要收取費用。這些系統也蒐集大量的交通資料,送入預測分析軟體進行分析。

 不論如何,若是每輛車子都內建GPS裝置,並搭載對當地交通模式瞭然於胸的老手本地計程車司機的「認路本事」,整個社會終將從中受惠。如果所有車輛都具備預測路況能力,就能舒緩城市的交通壅塞,每年減少數十億小時的時間浪費。(本文節錄自《2秒優勢力》,商周出版,2012年10月5日 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zitoworld 的頭像
    zitoworld

    迷失在的南極大陸的台灣黑熊

   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