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鄒景平/總裁學苑專欄作家

 Coursera在2012年七月宣佈,除了原先的普林斯頓、賓州大學、密西根大學(安那堡)和史丹佛大學之外,他們又增加了十二所合作大學,其中有三所是國際大學,即多倫多大學、英國愛丁堡大學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(Ecole Polytechnique Federale de Lausanne)。

 其餘九所美國大學是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、Duke University、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、Johns Hopkins University、Rice University、University of California, San Francisco、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-Champaign、University of Virginia、University of Washington,這些都是赫赫有名的好大學。

 這些大學紛紛快速加入Coursera的原因,主要是他們對高等教育的變革感受到威脅和憂心,急切的想投入其中並取得先機,因為MOOC(編註: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縮寫,可翻譯成「大規模的網絡開放課程」,它是由一群願意分享與深化自我知識的學習者組成的,通常還是需要一到數位專家的帶領,在一定的期間內,透過各種web 2.0與行動學習工具,進行對特定主題的學習。)是這波教育變革的大走向之一,而加入Coursera,就是最快速參與和瞭解MOOC的方式。

 也因此,這次MOOC運動中,最熱心投入的不是學生,而是學校行政部門和老師,反而美國國內的學生們,並不積極,依據Coursera的統計資料,目前參加課程的學生中,有百分之七十四是國外學生,其中最多來自巴西、英國、印度和蘇俄。所以有美國大學校長說:「或許,Coursera在亞洲比在美國,更有揮灑空間。」,不過,一切才剛起頭,現在斷言,似乎過早。

 史考特佩其(Scott Page)是密西根大學教授,也是Coursera講師,他說:「大家說線上教育會掃除現有的大學,但是目前許多大學主要的目標,是幫助青年度過18-22歲,這是件複雜的事情。MOOC則對22-102歲的成年人、國際學生和聰明的退休人士有幫助。」

 的確,課程學習只是大學生活的一部分,校園氛圍、社團活動、同學互動、宿舍生活點滴和打工甘苦等,都不是網路課程中能體驗到的,但是能否縮短學生在校園的時間呢?從四年改為三年,甚或兩年,大學把一些基礎課程開放,承認學生在網路上習得的學分,只集中教導專業的,具有師父帶徒弟的傳承性質的課程呢?

 其實,很多學校和老師加入Coursera,都是為了搶得先機,而第一線參與這場教育實驗,Coursera也不斷對教學平台的功能加以改善和擴增,其中最特殊的一項,就是「同學互評(Peer Assessments)」功能,這功能第一次在「人機互動」課程中實驗使用,以後就開始在新開的課程中實驗。

 「同學互評」的基本模式是老師先教同學評分的規則,然後針對一個範例練習試評,當試評通過之後,互評系統就以隨機方式,送出五個作業給學生評分,老師最後以同學評分的平均分數作為成績,這個嘗試,主要是針對文史、設計與藝術類的學科,因為老師無法批改數以萬計的作業,所以想用「同學互評」來取代,其成效與價值尚在實驗中。

 「同學互評」假如能夠有效的實施和推動,對於Coursera的發展,有關鍵性影響,Coursera也鼓勵老師們嘗試應用,這次在我所修的「網際網路歷史、技術與安全」課程中,老師也使用此功能,但對身為學生的我而言,卻覺得有些麻煩,產生額外負擔,另外,「同學能彼此互批作業嗎?」「真的能以此種方式評定學生的成績嗎?」也在網路上,也引發許多討論!(本文原載於總裁學苑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