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馬歇爾.葛史密斯、唐.布朗、比爾.霍金斯/企管教練

 詹姆士坐鎮在佛羅里達州的辦公室裡,但全球有超過 4 萬 5,000 名銷售與客服人員,要向他報告業績狀況。有 30 年業界經驗的賽科斯,可以透過全球 80 餘處服務據點,把最專業的服務帶給顧客。賽科斯的客戶當中不乏許多《財富》500 大企業,深受各產業龍頭信賴,而詹姆士本身擔任過捷威電腦(Gateway)的客服副總,另外也在美國運通(American Express Company)與聯邦快遞(FedEx Corporation)的客服部門擔任過高階管理職。

 筆者(以下簡稱問):您的業界經歷如此傲人,一開始是怎麼進入客服這個領域的?

 霍比(以下簡稱答):我在聯邦快遞服務了很多年,在公司旗下融資公司的客服部門擔任資深財務分析師。那時候想晉身管理階層,就得先到外面累積第一線的領導經驗,於是我外派到曼菲斯(Memphis)擔任電話客服中心經理。一年後開始在美國各地與歐洲市場四處輪調,最後成為「歐洲、中東與非洲」(EMEA)的客服業務總監。再之後,我先換公司到了美國運通(American Express)擔任副總,主掌公司營運。後來進入了捷威電腦,同樣擔任副總,負責客服工作。也就是在捷威服務的期間,遇見了當時的客戶約翰‧賽科斯(John Sykes),結果 7 年前他成了我的老闆。

 問:原來您曾在歐洲住過這麼久?
 答:對啊,我在哪兒住了整整 8 年,然後過去 7 年在佛羅里達的賽科斯上班,但很多時候我人都還是在飛機上,繞著地球跑。

 問:回顧 30 多年來與顧客接觸的經驗,您觀察到有哪些大的趨勢?
 答:回顧這 30 年,電話客服中心裡所有的重大趨勢,都與科技發展有關。你還是得聘請員工,給予訓練、激勵、開發潛能,這些是不會變。人這個環節是常數,是基本不變的。但隨著科技進步,我們開始有能力做「資料畫面自動顯示」(screen pops),由電腦媒合顧客的需求與客服專員,只要電話一響,顧客資料就會跳出來,即時顯示在客服人員面前的螢幕上。當互動語音系統導引來電到正確的客服窗口,客服人員便可以看著顧客的基本資料來應答。這樣的好處是,客服人員可以用全副精神聽取顧客的問題,幫助顧客解決問題,不用傷腦筋找資料。

 問:如果過去 30 年是這種情形,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假定在未來的日子裡,科技依舊會在趨勢的形成上扮演重要角色,您怎麼看?
 答:這一點已經是現在進行式了,我是說,我們可以看到在埃及的首都開羅,像臉書等社群網站,促成了阿拉伯之春,這一點就是科技帶動改變的明證。我想從客服中心的角度出發,我們未來會看到臉書或其他的社群媒體,會扮演更耀眼的角色。與顧客的互動將不再以講電話為主,而是更大規模地在社群媒體上進行。

 問:真的嗎?我們知道很多銷售人說,社群媒體取代了用電話拜訪,如果是在理想的狀態下,您認為社群媒體應該在客服工作上,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
 答:最好的例子就是美國最近的暴風雪。當時遇到這種狀況,達美航空(Delta)班機大量延誤,而他們的處置是立刻讓電話客服專員上網,在達美航空的推特專頁上通知旅客,並協助旅客改訂機位。捨電話改採社群網站,讓達美能夠用最快的速度與旅客搭上線,因為所有電話線路都塞爆了,旅客根本打不進來。同時對達美來說,用網路可以一次服務所有顧客,比一通電話一通電話打要有效率多了。
 我們現在也開始看到,有公司會在線上建立使用者社團或是用戶論壇,這樣任何一位顧客遇到任何問題,都可以上網把問題丟出來:「有沒有人知道……怎麼辦?」然後就會有專家級使用者跳出來提供最佳解答,根本不用公司內部的員工費事。

 問:沒錯,很多人遇到問題,不會先打電話給銷售商品的廠商,而是會先上網去問。
 答:是的,而且這樣得到的答覆是非常即時的。用其他的方式去回答顧客的問題,即使是用電子郵件,也都非常慢,顧客都得天長地久地等。而讓顧客等就是一個非常大的缺點。一家公司可能會設定在 24 小時內回覆的目標,甚至因此自鳴得意,但 24 小時已經足夠推翻一個國家了。

 問:很多我們討論過的做法,包括上面說的用網路來取代電話,其崛起的動能來自何處?單純只是成本考量嗎?
 答:我想這是在成本與成效之間取得平衡的結果吧!一方面我們要壓低成本,另一方面我們也得讓顧客滿意。說到底,大部分顧客都希望廠商的服務又快又好。能愈快幫顧客解決問題,顧客就愈滿意;顧客愈滿意,就愈會對你或你公司展現忠誠。不過話又說回來,在今天這樣高度競爭的環境裡,你所提供的任何服務也必須在商言商,也必須永遠想到成本。

 問:我們前面有稍微提到客服人員轉型成業務人員的趨勢。您(前次受訪)說過的話讓我們印象深刻,您說到很多企業裡面,銷售工作都正慢慢滲透進入客服人員的日常工作中。您說:「這趨勢已經不只是一個想法,已經都做到快爛了。」客服與銷售的邊界究竟在何處,要看是從業者還是從顧客的角度去看。以往我們是用顧客的角度去去分,顧客是上門來請求服務或來購買商品。如今我們是用廠商的角度去看,我們到底是想服務顧客,還是想要銷售商品給顧客。企業為什麼願意參與這樣的變化過程?
 答:我想經過這些年,客服中心的規模愈來愈大,追蹤的顧客動輒成長幾萬甚至幾十萬個。有了這樣的規模,企業內部的銷售與行銷人員都開始感覺到瓶頸,比方說項資料庫裡面的「請勿來電」名單愈來愈長,電話行銷的難度愈來愈高,寄送 DM 或傳單的成本又愈來愈貴。這時候看到每天自動有一堆顧客上門要你服務,不好好利用一下來從事銷售,甚至是向上銷售,實在是有點說不過去。

 以賣電腦的捷威來說好了,我們發現有些顧客打電話進來提到的問題,並不是真正的問題。他們來電可能是因為他們的預算不夠,或者是希望自己的電腦可以跑得動,要不就是需要隨身碟或外接硬碟。像這些東西嚴格講起來,都不是真正的問題,至少不是技術性的問題,只不過是需要某樣自己沒有的東西。而顧客有需要卻沒有的東西,就代表廠商的商機。我們只要把東西賣他們,就同時解決了他們的問題。所以說到底,企業就是要能知道顧客需要什麼,然後提供給他們。這既是服務,也是銷售。

 這就是我覺得最樂觀的狀況。像前面提到的航空公司,乘客有時候會想要升等,會想坐比較好的位置,比方說可能不想坐在機尾中間的位置,但提供他們這些付費的加值服務不是問題,問題是你要有機會與他們溝通這樣的需求,而這樣的服務/銷售機會是很寶貴的。(本文摘自《不做的業務力:少做16件事,業績飛漲30%》,美商麥格羅‧希爾 出版,2012年4月26日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