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鄒景平/總裁學苑專欄作家

 Content Curation是歐美最近兩年新興的一個趨勢,但是卻未被兩岸關注和重視,美國最紅的網路學校Khan Academy的負責人,在最近的媒體訪問中,屢次提到這個名詞,例如他說Smarthistory(http://smarthistory.khanacademy.org/)網站,他自己的兩千個教學短片,都是很好的curation,但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呢?

 網友Oliver Ding說:「我不知道如何簡短地翻譯Content Curation這個術語為中文。這個術語源自博物館界的Curator(策展人),在web內容領域裏,這個詞的意思包括了“收集”,“整理”和“展示”等多層意義在裏面,和bookmarking書簽有很大的不同。」,像台北的歷史博物館今年舉辦的「世紀大師--畢卡索特展」,就是一個很成功的策展活動。

 Ding目前先把Content Curation翻譯為「內容歸納整理」或「內容集展」,都是很樸實的直譯,但因為太平凡了,容易被人忽略,字數又稍多,我改動一下,暫時把它翻為「內容積釀」。用「釀」這個字來凸顯集展人的重要性,他不但要努力,更要有眼界和慧思,才能釀造出最佳品質的成果。

 網路書簽像是一片樹葉,「內容積釀」則是累積和梳理許多樹葉,讓它變成一棵有生命、更有能量、更能涵括知識領域的大樹。知識地圖是「內容積釀」的基本架構,社群的願景、目標、分工、互動與維護,則是讓「內容積釀」生生不息的動力。依此類推,維基百科就是一個巨無霸的「內容積釀」。

 這是一個碎片信息滿天飛的時代,網友在討論區的一則發言或回應,好友在臉書塗鴉牆上留個言,甚至按個讚,都是一個新碎片,我們就像走在秋天的樹林中,大風吹起滿天落葉,伸手一撈,就有一大把,但是它們有生命嗎?除非我們能化腐朽為神奇,把它們組合成一幅有藝術氣息的成品!

 「內容積釀」就是有效的運用與組合信息碎片,最早期論壇的精華區,就是一個簡單應用,我們透過Tag(標籤)方式來註記內容,或是寫一篇博文來整合自己的博客文章,都是一種「內容積釀」的簡單型式。

 我每年替公部門做基層主管的網路應用教學,學生在論壇中分享許多管理案例,若不加以歸納和整理,實在可惜。我就運用Google Sites,一邊閱讀他們的發言,一邊就為該班整理出精華文章,一年九個班,三個年度下來,就是一個寶貴的知識庫,凡是戶政、警政或學校總務、會計業務人員面臨的處境和問題,以及應對管理之道,都能找到一些實務經驗。

 最近,這個公部門的主管,跟我討論發行電子報的問題,我就告訴他,很多內容都可利用資料庫中的現成素材,我們只要畫龍點睛,導引出討論的深度,就可以了!

 Ding說:「目前歐美除了使用現有的一些工具,例如blog, wiki等來做Content Curation(內容歸納整理)之外,也有專門的一類Content Curation工具網站,包括bagtheweb.com、Storify.com、 Scoop.it等,最近由Youtube創辦人陳士駿收購的Delicious,所主推的新功能Stack,也是在走這個方向。」

 碎片學習是一種隨機的、無目標的信息吸收方式,但台機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認為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是一種浪漫的、無效的學習概念,他說:「終身學習必須有目標、有系統、有紀律」,內容積釀就是幫助我們朝向「有目標、有系統、有紀律」的學習方法邁進。

 這大概也是,內容積釀在歐美走紅的原因吧!(本文刊登於總裁學苑。歡迎您在讀者論壇上交流發表)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