濃濃「鄉」愁的坪林 (4).jpg  

當創新鋪天蓋地…

許士軍

近些年來,在台灣,創新浪潮鋪天蓋地而來,人們高談闊論創新之道。不過一般多將創新聚焦於技術、產品或經營模式方面,再加上受到舊有思維與既得利益之羈絆,創新往往陷入急功近利或表層形式,而非真正的創新。

 真正的創新涉及群體思維與組織運作,更受到組織文化的支配,使得真正的創新乃是建立在「組織創新」層次上。譬如近日訪台的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森教授所提出有關「機構統理」以及「交易成本」理論,本質上即與「組織創新」相關的一種基礎論述。

 以人類經濟發展歷史而言,重大經濟和產業變革,莫不建立在某種「組織創新」之基礎上。有學者認為,西方在十八世紀以後,產業突飛猛進,將中國遠拋在後,即和西方發展出「公司」這種創新組織有密切關係。目前我政府正積極推動組織改造,也是累積多年痛苦經驗,政府改革非從組織改造下手不可。

 在過去四十年間一個不為人察知的「組織創新」事例,就是成立於1970年的「中華民國對外貿易協會」(貿協)。雖然當時這一組織成立有師法日本貿易振興會(JETRO)之起源,但事實上由於無論在國際情勢、經濟發展階段以及產業結構各方面之差異,事後二者發展極為不同;這情形有如起源於美日的便利商店,在台灣已經找到自己的特色和功能。

 韓國也有類似的貿易推廣組織,稱為KOTRA,新加坡和泰國日後也設置這種組織,然而我國貿協和它們都不相同,而且成效不一。貿協實實在在可以說是我們自己的一種創新組織。

 基本上,以台灣這一高度仰賴對外貿易和國際經濟活動的國家,亟待有一種機構能在企業以及政府正式機關之外擔任以下各種角色。

 首先,台灣中小企業擅長生產和製造活動,但缺乏貿易和行銷知識和能力,早期依賴日本商社和歐美採購代表。但自貿協成立以後,一直努力提供業者有關貿易資訊以及國外參展及拓銷活動服務,填補了這種缺口,至今猶然。

 其次,隨著台灣產業之發展和茁壯,自早期玩具、紡織品到近年的機械、電子、通訊產業在世界成為主要供應來源。在這形勢下,亟待吸引各國相關業者和買主來台灣,將台灣發展為世界產業中心。這一任務多年來也由貿協透過主辦各種展覽和會議活動,聲勢不斷壯大。

 第三,由於中華民國國際形勢特殊,有賴貿協這種具有代表性的民間機構在世界重要國家建立網絡單位,擔負微妙的半官方聯繫和溝通機制,提供業者或政府某些服務。

 第四,近兩年來大陸和平崛起,在國際上舉足輕重,加上兩岸政治形勢改善,給予我國產業界大好機會,謀求互補雙贏之道。除由業者自行努力外,貿協更是積極從事開創與媒合工作:譬如在大陸舉辦台灣名品展覽會,籌設台灣商品街;在台灣安排與接待大陸各地來的採購團以及其他活動,為台灣產業謀求出路。

 而由貿協負責興建營運,廣受好評的上海世博台灣館,是在短期間內集合眾人之力完成前所未有工作,展現傲人成績,更是創新的標竿。

 任何有價值的創新必須適合時空背景條件,貿協隨不同階段之需要不斷調整其功能,代表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。今年是貿協成立四十周年,值得我們重視這一組織創新的重要意義,並做為借鑒。(作者為元智大學講座教授暨校聘教授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MBA的小眼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